别把早期信号当“小事”——子宫内膜癌信息早发现
发布时间:2025-05-26 来源:妇产科
近日,29岁的刘女士因“白带异常3个月”前往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(湖北省中山医院)妇产科就诊。门诊行子宫附件彩超提示,宫腔下段至宫颈管内见等回声团块,性质待排,不排除恶性病变。接诊的妇产科主任王中显详细询问患者情况后,将其收治入院并进行宫腔镜诊断性刮宫术。术后病理检查提示:子宫内膜样腺癌。患者在妇产科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。
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,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20%-30%。在我国,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且呈年轻化趋势。在发达地区,子宫内膜癌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之首。那么,哪些人群属于高危人群?早期有哪些表现?面对子宫内膜癌,我们应该怎么办?
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
1、肥胖(BMI≥25):脂肪组织会分泌雌激素,刺激子宫内膜增生。
2、慢性病患者: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的女性,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2-3倍。
3、遗传因素:有林奇综合征家族史者患癌风险较高,建议进行基因检测。
4、未生育或晚绝经(>55岁):长期缺乏孕激素保护,子宫内膜易受雌激素刺激。
5、不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:例如未经医师指导,长期大量使用雌激素。
另外,乳腺癌等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他莫昔芬,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。
别把早期信号当“小事”
误区:“绝经后少量出血是返老还童!”
真相:绝经后任何阴道出血都需要及时就医!切莫忽视身体的预警信号,90%的患者以异常阴道出血为首发症状。
其他信号:1、月经紊乱:经期延长、经量增多(未绝经女性);2、异常排液: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,可能伴有异味;3、下腹隐痛:可能与肿瘤增大、压迫或感染相关。
健康生活是预防关键
1、控制体重:将BMI控制在25以下可降低30%的患病风险。
2、管理慢性病:积极治疗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疾病,定期监测血糖、血压。
3、适龄生育:生育可调节体内激素水平,减少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。
4、慎用雌激素:长期单一雌激素替代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孕激素。
5、重视身体信号,及时就医:将癌前病变扼杀在萌芽状态,将癌症拒之门外。
若出现阴道排液、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,请不要惊慌,因为发生癌变的概率并不是很高,但仍需积极就医,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、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,必要时积极进行宫腔镜检查,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。(文:李书贤)